第四章 語法及第五、第六章
第四章 語 法第一節 語法和語法單位語法:語言的結構規律。或語言的組織規律。或語言中客觀存在的構成詞、短語(詞組)和句子的規律。一.語法單位1.語法單位及其級別語素 詞 短語(詞組) 句子 (句群或說句段)。語素最小,句子最大(我們將不討論句群),大單位都是由小單位依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起來的。2.語素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這個“義”,既指詞匯意義,也指語法意義。語素主要功能是構詞,在有些語言中也用來變詞(也稱構形),即同一個詞的不同形態。語素變詞現象,漢語中沒有;印歐語系語言中都有,英語當然也有,例如:read (v. 讀) reader (n.. 讀者) name (n .名字、名稱,v .起名、命名) nameless ( a .無名的、不知姓名的) 上例的 _er _less 都是語素,用來構詞。work (v .做,原形) worked (v. work的過去時) working (v .work的現在分詞) works (v ,work的單數第三人稱現在時)map(n .地圖,單數) maps (n .地圖,復數)box ( n .盒子,單數) boxes (n .盒子,復數。es讀作[ iz] )上例的_ed 、_ing 、_s 、_s 、_es 等也都是語素,但不是用來構詞,而是用來變詞的。 3.語素的分類《現代漢語》從功能上把語素分成兩類:自由語素和粘著語素;或者分成三類:自由語素、半自由語素和不自由語素。還可以從位置上把語素分為定位語素和不定位語素。這里也把語素分成若干類,但與《現代漢語》分法不同。詞根 詞根是詞義的核心,可以實現成詞,也可以組合成詞。是構詞語素。如:人 民 言 work read act (做事、行動)……詞綴 詞綴附加在詞根上,表達一定的詞匯意義,不能獨立成詞,也是構詞語素。根據它與詞根的相對位置,又分為: (1)前綴 如:老-、阿- ;英語中表示否定的有:re- un- in-dis- 【如reaction(反作用)、unhappy(不幸)、informal(非正式)、dislike(不喜歡)】。(2)中綴 較少見 教材P93舉有馬來語的例子。(3)后綴 如:-子、-兒、-頭、-化英語中指人的有:-ist 、–ian 、–ant 、–ent 、–er;—ify(動詞后綴)等,如artist (藝術家)、historian (歷史學家)、attendant (服務員)、spondent (記者)、reader (讀者);beautify(動詞,美化)。 詞根加上詞綴叫做詞干,有時,沒有詞綴,則詞根就是詞干。詞干是相對于詞尾而言的。詞尾 附著詞干后面,不表示詞匯意義,只表示語法意義;詞尾不是構詞語素而是變詞語素。如英語中,-s(名詞復數或單數第三人稱現在時)、 -’s(名詞所有格)、-ed(動詞過去時)、 –ing(動詞現在分詞)、 –er(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est(形容詞和副詞最高級)等。有人把漢語的后綴也叫作詞尾,這是一種姑且的說法,與這里的詞尾并不相同。漢語的所謂詞尾是后綴。漢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詞尾,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第二節 組合規則語法單位的線性組合起來的規則叫語法的組合規則。教材P89稱“語法單位一個接著一個組合起來的規則叫語法的組合規則”。如,“紅旗飄揚”,是兩個語法單位(詞)的線性組合,其中體現了主謂結構規則。組合規則有詞法:1、語素構詞的規則(即“構詞法” );2、詞尾語素變詞的規則(即詞形變化規則或稱“構形法” )。句法:1、詞組成短語的規則;2、詞和短語構成句子的規則。【按:這里說的詞法和句法的內容不包括它們的全部內容,可參見李宇明2000P133】一.構詞法即語素構成詞的規則。1.單個語素直接實現成詞,為單純詞。2.兩個以上的語素組合成詞,為合成詞。合成詞的構成又有兩種方式:(1)詞根+詞根——構成復合詞,是為構詞法的復合式。這種方法漢語英語都有,漢語以此為主要方法,英語為輔助方法。其具體方式主要為5種:聯合:收獲、改革、國家 walkie-talkie(步話機) 偏正:紅旗、游擊、火紅 long-term(長期的補充(述補式):提高、壓縮、延長 lookout(注意)動賓(述賓式);司機、動員、有限 peace-loving(熱愛和平)主謂:民主、膽怯、心酸 hand-writing(書法)(2)詞根+詞綴——構成派生詞,是為構詞法的派生式或叫附加式。這種方法也是英漢都有,英語以此法為主要方法,漢語為輔助方法。如,前綴+詞根:informal(非正式)、dislike(不喜歡)、老板、阿姨;詞根+后綴:artist (藝術家)、 reader (讀者)、葉子、老頭。中綴式較少見。教材P93有馬來語例子。【按:語素變形的規則(詞形變化規則)這里不討論。】二.組合成短語(詞組)的五種基本類型聯合結構:工農兵、收集并整理;偏正結構:偉大的祖國、扎扎實實地開展;主謂結構:鮮花盛開、紅旗飄揚;動賓結構(述賓結構):搜集材料、制定方案;補充結構(述補結構):提起來、說說清楚。各種語言都有這五種結構類型,所以人稱“五大結構類型“。三.語法結構的意義和形式1. 語法結構的意義語法結構具有其特定的語法意義。例如上述五種語法結構其各自的意義是:聯合結構表“并列”或“選擇”或“遞進”甚至“承接”,偏正結構表“修飾、限制”,主謂結構表“陳述”,動賓結構表“支配”,補充結構表“補充說明”等。這種結構意義可姑且稱為“高層結構意義”。再分解下去,可得到“低層結構意義”,如動賓結構的“支配”,從賓語相對于動詞的語義關系而言,還可以具體分為“受事、施事、工具、目的、原因、結果、時間、處所、類別”等等。其他高層結構意義也可以進一步分解。分解后的“底層結構意義”通常又叫作“語義關系”。了解語言的意思,必須懂得語法結構的意義,只懂得其中的詞義不行。例如,“紅花”不同于“花紅”,這是語法結構意義決定的;再如,“客人來了”不同于“來了客人”,也是語法結構意義決定的,在不同的結構中,這兩個“客人”還有“有定”和“無定”的區別,這種區別也是語法結構意義賦予的。2. 語法結構的形式語法結構的形式,簡稱語法形式,語法結構的意義,經由語法形式體現出來,即意義靠形式體現,形式承載意義。要認識語法形式,必須借助提供語法形式的手段,換句話說,我們只有通過語法手段才能認識語法形式,并借以描述語法形式。因此,有人說,顯性語法形式也就是語法手段。【“把具體的語法形式加以概括形成的類型,叫做語法手段。”P302 “語法手段分為由形態變化表現的綜合性手段和由非形態變化表現的分析性手段兩種。綜合手段體現在一個詞的內部,分析手段體現在詞和詞之間。屬于綜合性手段的有:外部粘結(按,即附加詞尾)、內部屈折、異根、重疊。屬于分析性手段的有:語序、虛詞、語調。零形式是上面兩種手段中用空位置做形式的一種手段,具有雙重性質。”P308,彭澤潤、李葆嘉《語言理論》】主要的語法手段有如下幾種:(1) 選詞(即選用詞類)基本語法結構的各個項對于詞類(詞性)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虛詞不能充當任何結構的項;主謂結構的主語一般要名詞性詞語,謂語要動詞性詞語。我們可以根據結構項的詞性來判別結構關系,“讀書”——動賓;“讀好了”——補充。值得注意的是,漢語語法的結構成分與詞性的對應性并不強。課后作業:舉例說明現代漢語“五大結構”的各結構成分同所選詞類的關系。【答:現代漢語“五大結構”的各結構成分同所選詞類的關系,一般是:主語——名詞、代詞,謂語——動詞、形容詞,賓語——名詞、代詞,定語——名詞、形容詞、代詞,狀語——副詞、形容詞,補語——代詞、形容詞。這里略去舉例】(2) 詞序結構項上的詞語,其順序是有要求的。如,漢語。作主語的名詞性詞語在前,作謂語的謂詞性詞語在后;述語在賓語前;“偏”在前,“正”(中心語)在后等等。不同語言,結構成分順序并不一致。如,英、法、德、漢語,賓語在述語后。但日語、彝語等則正好相反,賓語在前;法語中,偏正結構的基本詞序是中心語在前,修飾語在后;俄語由于詞形變化豐富,詞序相對較自由。(3) 虛詞有些結構的形成,離不開虛詞的幫助;不同虛詞可造成不同的結構。如:“他說的話”、“黨領導的軍隊”——其中的“的”字不可少;“表哥和表弟”不等于“表哥的表弟”;be about to leave (正要離去)——其中的“to”決不可少。(4) 詞形變化有些語言里,某些詞在結構中必須變化詞形,以便與上下文協調,借以反映語法意義的變化。 詞形變化主要共有三種情形:A.附加詞尾 即通過附加詞尾語素,反映語法意義的變化。如,英語中,名詞復數加-s或-es;主語單數第三人稱時,謂語動詞現在時要加-s;用-er 、est表示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等等。B.內部屈折 即通過詞之內部的詞根中的語音變化來反映語法意義的不同,又稱語音替換或音位替換。如英語的不規則動詞,大都用這種方法來表示形態變化。如 give—gave(給)、have—had(有)、send—sent(傳遞、派遣)等。少數名詞的復數也用這種方式,如 foot —feet(腳)、tooth-teeth(牙齒)。阿拉伯語主要用內部屈折表示形態變化,英語的內部屈折只是輔助性手段,現代漢語一般說沒有這種方式。C.異根 即用不同的詞根來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如英語中,good—better(好)、bad—worse—worst(“壞”三級)、I—me(“我”的主賓格)、we—us(“我們”的主賓格)等。【按:異根式實際上是用不同的語匯形式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但是……這些異根式具有與表示同類范疇的其他語法形式相同的組合功能。如前所述,組合功能也是一種隱性語法形式,所以從語法角度來說,這些異根式仍可看作同一個詞的不同語法形式。李宇明2000P130】此外,重音、重疊也是形態變化的方式。漢語基本上沒有詞形變化,英語有一定的詞形變化,俄語詞形變化最發達、最突出、最復雜,可參見教材P100第一段的說明。以上四種手段構成語法形式。一個語法結構的語法形式,可以借助語法手段來說明、來描述。如:“表哥的弟弟”——偏正結構,語法形式為:“名詞+的+名詞”或“名詞+虛詞+名詞” (使用了選詞、詞序和虛詞等手段)。five books —— 偏正結構,語法形式為:“數詞+名詞+詞尾” (使用了選詞、詞序和詞形變化等手段)。He was student ——主謂結構,語法形式為:“代詞+動詞+詞形變化(異根)+名詞”(使用了選詞、詞序和詞形變化等手段。“詞形變化”是“異根”,即be采取了過去時形式“was”。)四.組合的層次性語言的句子(指單句),無論多么復雜都是由基本結構層層套合起來的,各種層次的關系也基本上為基本結構關系。可以用層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揭示組合的層次性,并描述各層次的關系。例見教材P100的分析:各級 干部 都 必須 參加 集體 生產 勞動主 謂 偏 正 偏 正 偏 正 動 賓 偏 正 偏正 承認組合的層次性,分析組合的層次,《現代漢語》課中已詳細講過,我們應該都很熟悉。語言中,許多組合具有多義性,也稱歧義性,造成多義現象有諸多原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組合層次的多樣性。因組合層次的多樣性造成的多義現象,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來予以揭示。如:讀 好 書 讀 好 書 咬死了 獵人 的 狗 咬死了 獵人 的 狗 偏正 補充 偏正 動賓 動賓 動賓 動賓 偏正不適當地 灌水施肥(就會造成徒長) 不 適當地 灌水施肥(就會使棉桃缺乏營養) 偏正 聯合 聯合 偏正 偏正 偏正層次分析法不僅要揭示層次,還要指明層次關系。僅揭示結構層次而不指明其結構關系,那么,那些結構層次相同而結構關系不同造成的多義(或說歧義)現象,則不能揭示其原因,消解其多義。如教材P102的A、B兩組例子(如“烤 偏正 白薯”、“烤 動賓 白薯”就是這樣。五.組合的遞歸性同一條結構規則可以重復使用而不致造成結構上的混亂,這就是語法組合規則的“遞歸性”,這種重復使用的方式是結構規則的嵌套或聯合。(“遞歸性”術語借自數學)遞歸性規則有兩種表現形式:1. 結構的嵌套上述層次分析例子中(還可見教材100頁),“偏正”關系出現5次,嵌套使用便有4次,卻沒有造成結構的混亂。再如: 這件事 我 聽說過 主 謂 主 謂此例是“主謂”關系的重復嵌套使用。2. 結構的聯合嵌套現象出現在單句中,聯合現象多出現在復句中。如: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和尚,和尚有個木魚,木魚有一番經歷,…… 主 謂 主 謂 主 謂 主 謂此例是“主謂”關系的聯合,構成了一個承接復句。其他用例還可以見教材P104。任何語言的語法規則都有遞歸性,因而語言才富有組合上的變化性、開放性和創造性,能隨表達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語言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點,才使人類能夠用有限的手段來表達無限的思想。第三節 聚合規則能夠出現在組合的相同位置上的語法單位形成一個聚合。能在相同位置上出現,說明其語法特征相同。所以可以說,具有相同語法特征的語法單位形成一個聚合。語法的聚合多種多樣,最普遍、最受重視的使兩類聚合,一是詞類,一是詞形變化(即形態)。(按;語音、詞匯、語義等也有多種聚合)所以,這里的聚合規則指語法的聚合規則。語法的聚合規則就是語法單位的分類和變化規則。再具體點說,就是詞的分類規則和詞形變化規則。聚合規則是潛在的,潛存在人們的腦子中,它不像組合規則是現實的,存在于話語中。不過,潛存在人腦中的聚合群及其規則,歸根結底也是從話語中歸納出來的。一.詞類詞類是詞這級語法單位,按照詞在語法結構中所起的作用,即詞的句法功能分出的一個聚合,一個種類。詞的句法功能,可分解為:(!)充當句法成分的能力,(2)詞形變化狀況,(3)詞與詞的組合能力。不同的語言對此三項的取舍并不相同。漢語主要表現在第(1)(3)兩點,英語主要表現在第(1)(2)兩點。漢語中,就詞類與充當句法成分的關系而言,作主語的一般為名詞或名詞性詞語,作謂語的一般為謂詞(動詞和形容詞)和謂詞性詞語,作狀語的一般為副詞、介詞短語等。但是漢語詞類與句法成分的對應關系并不嚴格。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漢語詞類的確定,特別重視詞與詞的組合能力。如名詞,一般能受數量短語修飾,一般不受副詞修飾,表人的名詞可以帶“們”表示復數等等。漢語基本上沒有詞形變化,所以詞形變化不能作為確定漢語詞類的指標,不過,有人把詞的重疊方式也看作詞形變化,漢語動詞和形容詞以及量詞、名詞也有一定的重疊規則,這樣勉強可以湊個詞形變化的內容。英語中,就詞類與句法成分的對應關系而言,要比漢語嚴格,可用來區分詞類。如,作主語、賓語的為名詞,作謂語的為動詞(形容詞不能作謂語),作定語、表語的為形容詞,作狀語的為副詞等等。英語的詞類有一定的詞形變化,名、動、形、副等詞類各有自己的一套變化形式,所以根據它們的詞形變化規則(形態)能夠區分或確定詞類。詞類具有層次性,首先是實詞和虛詞;實詞再分為名、動、形、副等類別;這些類別還可以繼續分下去,研究越深入,分類越細微,層次越多。行為動詞心理活動動詞使令動詞漢語 靜動詞動詞 趨向動詞能愿動詞判斷動詞 只帶名詞性賓語 帶一個賓語 只帶非名詞性賓語 帶賓語 可帶名詞性或非名詞性賓語行為動詞 帶兩個賓語 不帶賓語受事賓語自由轉為主語只帶一個賓語及物 受事賓語轉為主語要變為被動句所帶名詞可用代詞替代英語 要在賓語外再動詞 帶一個名詞 所帶名詞不能用代詞 (P107) 帶名詞表語 聯系動詞不及物 帶形容詞表語 …… 二.形態及其主要變化方式形態,又叫詞形變化,是指同一個詞在造句時因其句法位置的差異而發生的不同變化,是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或說重要的語法形式)。一種語言有無形態變化,有形態變化的語言又有哪些詞具有形態變化,這些問題,不同的語言,情形是不一樣的。漢語基本沒有形態變化,英語有一些變化,俄語變化最復雜。俄語的名詞有數、格、性的變化,綜合起來,一個名詞可有48格形式,一個動詞的變化形式不下100種。在有形態變化的語言中,詞的形態變化是詞的組合結構關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語法意義,比如,英語的名詞,在句子中必須表明是單數還是復數,詞形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來反映這一要求。英語的動詞的形態變化最為豐富,動詞一般最多有5種變化形式,如give(原形)、gave(過去時)、 given(過去分詞)、 giving(現在分詞)、gives(單數第三人稱現在時)。而動詞be,則有8種形態,即be、is、am、are、was、were、being、been等。名詞最多有四種變化形式,如man、men、man’s、men’s、(“人”的單數、復數及其所有格)。從聚合規則來看,形態是一種聚合,這種聚合也有不同的層次:凡有形態變化的詞構成一個聚合群,這是最大的聚合群;(2)具有相同形態變化方式(如附加詞尾)的詞構成一個聚合群,這是較大的聚合群;(3)具有相同形態變化方法(如英語名詞中附加詞尾方式的附加-s詞尾的方法)的詞構成一個聚合群,這是相對較小的聚合群。形態變化(詞形變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變化方式主要有一下幾種: 1.附加詞尾 即通過附加詞尾語素,反映語法意義的變化。如,英語中,名詞復數加-s或-es;主語單數第三人稱時,謂語動詞要加-s;再如-er 、est表示形容詞或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等等。附加詞尾是最常見的詞形變化方式。2.內部屈折 即通過詞之內部的詞根中的語音變化來反映語法意義的不同,又稱語音替換或音位替換。如英語的不規則動詞,大都用這種方法來表示形態變化。如 give—gave(給)、have—had(有)、send—sent(傳遞、派遣)等。少數名詞的復數也用這種方式,如 foot —feet(腳)、tooth-teeth(牙齒)。阿拉伯語主要用內部屈折表示形態變化,英語的內部屈折只是輔助性手段,現代漢語一般說沒有這種方式。3.異根 即用不同的詞根來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如英語中,good—better(好)、bad—worse(“壞”)、I—me(“我”的主賓格)、we—us(“我們”的主賓格)等。【按:異根式實際上是用不同的語匯形式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但是……這些異根式具有與表示同類范疇的其他語法形式相同的組合功能。如前所述,組合功能也是一種隱性語法形式,所以從語法角度來說,這些異根式仍可看作同一個詞的不同語法形式。李宇明2000P130】此外,重音、重疊也是形態變化的方式。二.語法范疇(一) 什么是語法范疇語法范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語法范疇指各種語法形式所表示的語法意義的概括。【語法形式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形式即前面說過的種種語法手段(選詞即詞類、詞序、虛詞、詞形變化等),隱性語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以通過能否組合、替換、擴展、變換等方式分析抽象出來。(李宇明2000P127)語法意義有三類,即結構意義、功能意義和表述意義。如結構范疇:主謂結構、動賓結構等等;功能范疇:名詞、動詞等詞類范疇;表述范疇:如陳述、疑問等語氣范疇,還有虛擬、愿望等語式范疇和主動、被動語態范疇。(李宇明2000P134和132)——此括號中內容不講】狹義語法范疇專指詞形變化所表示的語法意義的概括或類別,也可稱為形態語法范疇。我們這里介紹的語法范疇就是指這種狹義語法范疇。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如漢語,便沒有狹義語法范疇。一種語言,一旦確定具有狹義語法范疇如英語,那么,“有時不用詞形變化,而用別的形式如前置詞、后置詞、冠詞等虛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這些非詞形變化形式也被看作狹義語法范疇的語法形式。”但是,根本就沒有狹義語法范疇的語言,如漢語,只用虛詞、或助動詞等來表示語法意義,這時的虛詞或助動詞不能看作狹義語法范疇的語法形式。(李宇明2000P134)語法范疇也是一種聚合,是詞形變化所表示出來的語法意義的方面的聚合。這種聚合也有層次性。如英語:語法范疇 語法意義 語法范疇 語法意義 單數 現在時數 時 過去時 復數 將來時 通格 主動態 格 態 所有格 被動態 普通體 主語單數第三人稱現在時 體 進行體 人稱 完成體 通常人稱(二)常見的語法范疇屬于名詞的有:數、性、格;屬于動詞的有:體、時、人稱、態。下面作簡要介紹,可參見教材P110-111。1.數數是主要與名詞相關的語法范疇,一般用于名詞或代詞。許多語言都有數的范疇。或單、復兩個,或單、雙(僅指2)、復三個。英語名詞有單數復數兩個。(room rooms) 人稱代詞也有單數復數兩個。(I –we / me-us / he she-they)我國的藏語、景頗語、佤語的人稱代詞有單數、雙數和復數之分;愛斯基摩語名詞也有單、雙、復三數之別。有些語言如俄語中的動詞和形容詞也有數的形態變化,它要求名、代、動、形等詞的數的詞形變化保持一致。2.性性是某些語言里的名詞的分類。 一般分名詞為陰性、陽性兩種,或陰性、陽性和中性三種。法語的名詞有陰性和陽性兩種。有些語言中,形容詞和冠詞也有性的區別。俄語的名詞和形容詞都有陰、陽、中性三種變化;德語則用冠詞的詞形變化來區別名詞的陰、陽和中性三種,名詞本身卻沒有性的形式變化。(李宇明2000P135)語法上的性同生物學上的性不一定一致。德語中,“婦女”和“少女”語法上為中性。人和動物以外的事物也有性的區別。如法語中,“床”是陽性,“窗戶”是陰性。“太陽”,在法語中是陽性,在德語中是陰性,在俄語中是中性。古代英語有性的語法范疇,到現代英語則消失了[單數第三人稱代詞主賓格有性的變化:she he(主格) —her him(賓格)]。漢語也沒有性的語法范疇,它用詞或語素(男、女、雌、雄、公、母)來表示性的概念及性的區別。 3.格格表示名詞、代詞在句中同其他詞的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英語生命名詞有通格和所有格之分,所有格在詞尾加“’s”或“s”;通格詞尾不變。俄語的名詞和代詞有6種格:主格、賓格、屬格、與格(作間接賓語)、工具格(作狀語,表示工具材料)、前置格(作狀語,表示方位處所)。修飾名詞、代詞的形容詞和數詞也有相應的格的變化。英語代詞有4種格:主格(I)、賓格(me)、形容詞性所有格(my,也叫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性所有格(mine,也叫名詞性物主代詞)。拉丁語名詞有7個格,匈牙利語名詞有25個格。(《語言理論》P316)4.體表示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和狀態,屬動詞的語法范疇。英語動詞有三種“體”:普通體(I write)、進行體( I am writing )、完成體( I have written )。俄語動詞有未完成體和完成體兩種。漢語的“著、了、過”,有人認為可以看作體的分別,分別表示進行體、完成體和經歷體。其實這些詞在動詞中使用沒有普遍性,漢語又沒有狹義語法范疇,所以把它們看作漢語的“體”的范疇,并不合適。5.時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屬動詞語法范疇。英語動詞有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shall+現在時)三種(I write / I wrote/ I shall write )。注意:英語中通常說的“現在進行時”(I am writing )包括“時”和“體”兩個范疇,即現在時和進行體。法語中“復合時”也包括兩個范疇,如“超過去時)(plus-que-parfait )包括過去時和完成體。(按:《語法理論》P317認為,法語沒有體的范疇。)(又按:英語的普通體和現在時的“詞形”是一個樣子,即動詞原形,如write)俄語、蒙古語都有“時“范疇,漢語沒有。6.人稱表示動詞與主語(由代詞充當)在人稱上的一致關系。一般通過動詞詞形的變化來區分(代詞主語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稱。人稱屬于動詞語法范疇。俄語、法語的動詞有三種人稱形式。英語只有當主語是單數第三人稱、謂語動詞又是現在時的時候,這個謂語動詞才有形式的變化,即加后綴-(e)s,如:he /she /it speaks(說話、發言) ——I /we /you /they speak ;而動詞be的現在時、在三種單數人稱代詞作主語時,都發生變化,不限于第三人稱。如:( I ) am / (you) are / (he she it) is。這種變化是異根方式。漢語沒有人稱范疇。各語言人稱代詞都有人稱的區別,但代詞的人稱一般不看作語法范疇。7.態表示動作和主體的關系,屬動詞語法范疇。一般有主動態和被動態兩種。主動態指主體(主語)是動作的發出者,被動態主體(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英語的主動態動詞用零形式(詞形不變);被動態采用助動詞be和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表示。如:I love (我愛); I am loved (我被愛)俄語等語言也有主動態和被動態的區別。漢語被動句,或加“被‘,或不加,但動詞不發生詞形變化,所有漢語沒有“態”這一語法范疇。8.級(補充的,可不講)表示性質狀態的程度的差異,屬于形容詞和副詞的語法范疇。英語的形容詞和副詞都有原級、比較級和最高級三種。如:形容詞:tall(高,原級)——taller(比較級)——tallest(最高級);副詞兼形容詞:early[?:li](早,原級)——earlier(比較級)——earliest(最高級)。以上這種典型的變化形式只限于單音節和少數雙音節形容詞、副詞。多數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形式,是借助詞匯手段來實現,如:more most less lest 等。語法范疇是詞形變化手段所表現出的語法意義的類別,它隨語言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民族性特點。即使都是具有詞形變化的語言,一種語言的語法范疇,不能搬到另一種語言中去。漢語沒有詞形變化,其他語言用詞形變化表達的語法意義,漢語則用詞匯手段(虛詞和實詞)來完成。(三) 語法范疇的特點語法范疇有如下三個特點(見教材P112):1.有共同的意義領域。 單數復數屬于“數”,過去、現在、將來屬于“時”等等。單數和過去,沒有共同的意義領域,不能共屬于一種語法范疇。2.同一語法范疇中的各個變化形式是互相對立的、排斥的,具體的、特定的。在特定的組合中,一個詞選取哪一個變化形式只能是惟一的。如,be的變化形式有is was are were等等,英語“復數”的變化形式有“-s”和“-es”的形式,一個組合中只能取其中的一個,不可既取這個又取那個。3.同一語法范疇中各個項所表示的意義不僅取決于它自身,還取決于它和其他項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如現代俄語分單數和復數兩種,則復數指大于一者;古代俄語分單數、雙數和復數三種,則復數指大于二者。英語中“完成體”相對于“普通體” 和“進行體”,俄語中“完成體”僅相對于“未完成體”。 第四節 變 換一.句式變換句式變換,也稱句法變換,指在不改變句子的基本意義的前提下,不同句型或句類之間的相互變換。如主動句和被動句,陳述句和疑問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以及一些特定句式(如漢語的“把”子句)之間,都有變換關系。句式變換的基本方式有:移位、省略(有時是刪除)、增添、替代和復寫等五種。實際操作中,往往同時使用多種方式。如老李吃西瓜 西瓜被老李吃了(位移、增添) 西瓜老李吃了(位移、增添)你看電視。 你看不看電視?(復寫、增添)小張打了小李 小張把小李打了(位移、增添) 小李被小張打了(位移、增添) 小張打了他(替代) 小李小張打的(位移、增添、刪除)。You like him. you do not like him.(增添)。You have no classes (課) today , have you ?(復寫。英語反意問句后面的簡短問句,必須重復前面問句的動詞或助動詞,這里是重復助動詞。復寫就是重復某些詞語—見李宇明2000P145)二.句法同義及其變換句法同義:指幾種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結構意義(語義關系)。按:結構意義,有高層和低層之別(參考教材P98或本筆記本章P3),“陳述、支配、修飾限制、補充說明、并列”等為高層結構意義,“施受、工具、原因、領屬”等為低層結構意義。低層結構意義,通常又叫結構的“語義關系”。這里的結構意義指低層結構意義,即語義關系。句法同義舉例:①我打破了杯子。 ①施+動+受②杯子被我打破了。 ②受+(被+施)+動③杯子我打破了。 ③受+施+動④我把杯子打破了。 ④施+(把+受)+動以上4個句子,句式不同,但都表示相同的結構意義(語義關系),即: “施事(我)——— 動作(打破)——— 受事”。所以,以上4種句式為句法同義。如果把上例的“我”、“打破”、“杯子”依次換成“小貓”、“吃”、“魚兒”,同樣也可以構成4句一組的表示同一結構意義的句子來。可見句法同義關系表示的不是具體句子的關系,而是句子格式(句式)間的關系。句法同義的格式之間可以互相變換。如:施+動+受 變換 受+(被+施)+動。其他可以類推。不過,可變換的句式,所用“詞目”應該相同。三.變換的作用變換是一種句法分析方法,在句法分析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分分析法不能解決的問題,層次分析法可能解決;層次分析法不能解決的問題,變換分析法可能解決問題。這里介紹變換分析法的主要作用。1. 分化句法多義句法多義:指同一個句法組合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意義(語義關系)。如“通知的人”、“魚不吃了”。這兩個句法多義,其結構層次相同,結構關系相同,但結構意義(語義關系)不同,是多義(歧義)組合。這種多義組合,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都不能分化,變換分析法可以分化,還能揭示其形成多義的原因。請看: 通知他的人 ①通知的人 他通知的人 魚不吃食了②魚不吃了 他不吃魚了例① 中,“人”既可以作“通知”的施事,也可以作“通知”的受事,故而多義;例② 中,“魚”既可以作“吃”的施事,也可以作“吃”的受事,故而多義。2. 辨識并分化同構異義同構,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結構相同的組合。同構分廣義同構和狹義同構,狹義同構,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合在詞的數目、詞性、詞序、層次劃分等項上都相同的結構現象。如:①“魚不吃了”,②“路不修了”,③“橋不架了”。異義,指結構意義(語義關系)不同。例如,①與②是同構異義(①是句法多義,②是句法單義,一多一單,無需考慮具體的結構意義),②與③是同構同義(兩者都是句法單義,而且都是“受事——動作”關系)。【補:同構異義的“義”,應該指結構意義或語義關系。同構者,一個為句法多義,一個為句法單義,則屬“異義”無疑。即使都是句法單義,但結構意義(“語義關系”)不同,也屬“異義”現象,如“路不修了”與“狗不叫了”,也為異義,因“路”是“修”的受事,為“受事——動作”關系;而“狗”是“叫”的施事,為“施事——動作”關系。所謂結構意義(“語義關系”)看來不僅指一般所說的施事、受事、工具、方式、原因、目的、時間、處所等,還可以包括“持續、存在”等概念。(見下)。】同構異義的辨識和分化一般需要借助變換分析法,換句話說,變換
|
- 關 鍵 詞:
- 第四章語法及第五、第六章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