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粵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精寫
精編粵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全冊精寫 第一單元 身邊的植物 1、校園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校園里常見的植物。 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植物也存在不同的差異。 情感態度價值觀:保持好奇心,體會解決問題的樂趣;產生觀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搜集信息。 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認識植物特征。 【教學難點】: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認識植物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和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在校道邊上栽種著各種各樣的植物,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它們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們嗎? 二、活動一:認識校園里的植物 1、觀察、比較生物園植物上的標識牌,初步認識校園里植物的名稱以及分布特點。 2、繼續觀察并描述植物的名稱、形態特點和生長環境。 3、在觀察的過程中使用關鍵詞記錄并交流。 三、活動二:給校園里的植物分類 1、學生整理活動一所任女士的植物,把分類的范圍確定下來,并對植物進行編號,也可以制作成簡單的植物卡紙,方便后期的分類操作。 2、梳理選定植物的信息(如形態特征等),并按之前的編號整理和記錄,使活動有序進行。 3、通過比較植物之間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植物歸類,師幫助學生找出作為分類標準的特征。 板書設計: 1、校園植物 植物: 名稱 形態特點 生長環境 觀察記錄 植物類別 植物名稱 植物特點 2、白蘭和銀杏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白蘭和銀杏各組成部分的特征。 2了解白蘭和銀杏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種多樣的;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法完成科學探究。 【教學重點】: 能用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學習用比較的方法,找出喬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學習用比較的方法,找出喬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四位主題人物在學校陽臺上看到白蘭和銀杏的樹冠頂部。那么它們的樹干是否一樣呢? 二、活動一:觀察白蘭和銀杏的莖 在觀察前制訂詳細的觀察計劃 觀察和比較兩者的莖有什么特點 小組討論、交流和整理發現 生匯報,師評價 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 引導總結喬木的概念 三、活動二:辨識白蘭和銀杏 找出白蘭和銀杏的各個器官 分步進行細致觀察,把各器官的形態特點和細節描述用文字、數據和簡圖記錄下來 觀察和比較兩種植物的外形特點 描述它們莖和葉之間的差異 討論辨識白蘭和銀杏的方法 生匯報,師評價 板書設計: 2 白蘭和銀杏 白蘭 銀杏 共同之處:植株高大,有明顯且堅硬的主干(喬木) 樹皮 灰色 灰褐色 葉子 橢圓形 扇形 3、月季和茉莉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月季和茉莉各組成部分的形態特征。 2、初步認識灌木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用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探究學習。 【教學重點】: 能使用科學詞匯、圖示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 用比較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用比較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小區的綠道邊,園丁正在修剪茉莉和月季,小朋友發現它們的枝條好密,好像沒有主干。那么它們有沒有主干呢? 二、活動一:它們有主干嗎? 在觀察前制訂詳細的觀察計劃 觀察和比較兩者的莖有什么特點 小組討論、交流和整理發現 生匯報,師評價 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 引導總結灌木的概念 三、認識月季和茉莉 觀察和比較兩種植物的外形特點 描述它們莖、葉、花之間的差異 討論辨識白蘭和銀杏的方法 4、生匯報,師評價 板書設計: 3 月季和茉莉 月季 茉莉 莖的共同特點:矮小,且分支眾多,較難找到明顯的主干(灌木) 莖 小枝粗壯,圓柱形,有短粗的刺 小枝圓柱形,有柔毛 葉 奇數羽狀復葉,寬卵形 葉對生,單葉,圓形、卵狀橢圓形 花 四季開花,花朵較大 花朵較小 4、醡漿草和狗尾草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醡漿草和狗尾草各組成部分的特征。 初步認識草本植物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通過觀察、思考和探究有所發現、有所發展的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用比較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用比較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花壇里面生長著狗尾草和醡漿草,兩位小朋友被狗尾草狗尾狀的花穗所吸引,但是哪一種才是狗尾草的葉子呢? 二、活動一:認識醡漿草和狗尾草 觀察并比較書中的插畫,了解它們的外形特點 描述兩者的莖和葉有什么特點 小組討論、交流和整理發現 4、生匯報,師評價 5、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 三、活動二:尋覓身邊的小草 1、觀察書中的插畫 2、尋找校園內的草本植物 板書設計: 4 醡漿草和狗尾草 醡漿草 狗尾草 共同特點 植株比較低矮,莖葉都比較柔軟 區別 葉 互生,掌狀復葉,倒心形 扁平,長三角狀狹披針形 花 傘形花序 圓錐花序 5、葡萄和爬墻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葡萄和爬墻虎的各組成部分的特征。 2、初步認識藤本植物的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樂于與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貢獻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 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搜集信息。 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圍墻上爬滿了爬墻虎,在靠近圍墻的小路上架著葡萄架,長滿了葡萄藤。那么這些葡萄藤怎么爬在墻上?它們不是葡萄藤吧? 活動一:觀察葡萄和爬墻虎 在觀察前制訂詳細的觀察計劃 觀察和比較兩者的莖和葉有什么差異以及它們攀緣方式的差異 小組討論、交流和整理發現 生匯報,師評價 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 活動二:校園里的“藤” 觀察書中的插畫 在校園和社區各處尋找類似的植物 做觀察記錄 板書設計: 5 葡萄和爬山虎 葡萄 爬山虎 攀緣方式 通過卷須攀附在其他物體上生長 通過卷須吸附在物體上生長 共同特點 都長著細長的藤,不能直立生長,借助吸盤、吸附根、卷須、蔓條及莖本身纏繞或攀附在其他物體上生長 6、 睡蓮和荷花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睡蓮和荷花的各組成部分的特征。 認識水生植物適應環境的形態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環境與植物的密切關系,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制訂探究計劃。 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四位小朋友在池塘邊觀賞睡蓮和荷花。睡蓮和荷花都生長在水里,還有哪些植物也在水里生長呢?它們具有哪些特點? 二、活動一:尋找水生植物 1、認識水生植物 2、觀察并描述水生植物的特點 3、對比水生植物,找出它們在水中的生長方式的不同 4、交流并匯報 5、點評 三、活動二:如何適應水生環境 1、繼續觀察睡蓮和荷花的植株 2、比較莖、葉和根的形態 3、找出兩者適應水生環境的形態特點 板書設計: 6 睡蓮和荷花 睡蓮 荷花 適應水生環境的特點:有特殊的通氣組織;葉面積通常比較大,有較豐富的葉脈組織 7、參觀植物園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地球上不同種類的植物。 通過參觀植物園的活動,初步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植物多樣性,培養愛護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制定完整的探究計劃,進行植物園植物種類調查。 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認識植物特征。 【教學難點】: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植物進行比較,認識植物特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植物園門口宣傳欄張貼著鳥巢蕨的介紹。四位小朋友準備進園參觀。鳥巢蕨真有趣,看鳥巢蕨為什么要去陰生植物區里找?植物園為什么要分區? 二、活動一:植物園的分區 1、出示王蓮、鳥巢蕨和光棍樹的圖片。在植物園,這些植物分別會種植在哪些植物分區?說說你的理由。 2、學生分組交流并進行討論。 3、學生匯報,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 4、小結 5、觀察植物園的平面分區圖,討論植物為什么要分區種植?不同類的植物有哪些特點?它們對環境的要求有哪些? 6、完成觀察記錄表 7、學生匯報,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 8、播放視頻短片,介紹植物園。了解各種植區典型植物的外形特征,完善小組的活動報告。 9、小結 三、活動二:學做植物標識牌 1、在植物園或公園里,植物的種類非常豐富。我們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快速地了解植物的信息呢? 2、交流尋找解決方法 3、出示不同的植物標識牌圖片 4、比較不同的植物掛牌,找出其中包含的信息 5、學生分組交流并填寫觀察記錄 6、學生陳述發現 7、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自己喜歡的植物標識牌 8、展示作品,交流經驗和體會 9、小結 10、比較標識牌和植物知識展板的異同 11、討論如何改進標識牌 12、完善標識牌 板書設計: 7 參觀植物園 植物園分區 認識更多的植物 環境 莖的特點 經濟、效用 植物標識牌 植物知識展板 8、網絡課堂:有趣的植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植物。 了解不同地區生活著各具特色的植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在互聯網上交流研究成果的興趣和習慣,并體驗與人分享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使用不同的觀察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和研究。 能通過多種渠道查閱搜集植物資料。 【教學難點】:學會使用不同的觀察和記錄方法進行觀察和研究;能通過多種渠道查閱搜集植物資料。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花店里栽種著各種各樣有趣的植物,有“肉肉”的蘆薈,有長著小刺的仙人掌,還有形態各異的豬籠草。正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擁有了這生機勃勃的世界。 二、學習主題 1、明確研究的主題 2、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3、通過實地觀察,利用文字、照片等方式記錄相關主題的植物的外形特點以及有趣的現象 4、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途徑搜集相關資料 5、詳細分析和介紹該主題的植物或其有趣的現象 6、整理資料 7、指導學生上傳資料 8、學生利用電子演示文檔、照片、視頻等,與同學們分享 板書設計: 8 網絡課堂:有趣的植物 1.確定主題 2.制定方案 3.分工合理 4.認真執行 第二單元 動物的需求 9、 動物需要事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了解動物通過各種方式攝取事物以滿足自身需要。 知道動物能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物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思路完成科學探究。 【教學重點】: 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作出假設。 通過觀察、查閱資料、調查等方式搜集信息。 【教學難點】:了解動物通過各種方式攝取事物以滿足自身需要。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池塘里,幾只鴨子在水里游,其中一只鴨子尾朝上,腦袋和上半身都鉆進了水里。這些鴨子在干什么?為什么鴨子的腦袋要鉆進水里? 二、活動一:動物的攝食 1、出示兔子、小貓和鳥覓食的圖片 2、討論和交流這些是什么動物?它們在做什么? 3、匯報 4、小結:攝食的概念 5、觀察身邊的動物,了解它們通過什么方式攝取食物 6、分組交流并完成觀察記錄 7、匯報 8、播放動物覓食的視頻 9、完善小組的活動報告 10、匯報 11、小結 活動二:動物為什么要吃東西 思考為什么動物需要食物?食物可以提供什么給動物? 搜集、分析資料 小組交流并填寫討論記錄 展示討論結果 播放不同的動物覓食獲得營養的視頻 思考:這些營養物質對動物的生存有什么意義 查閱資料 小組交流并填寫討論記錄 展示討論結果 10、點評 11、小結 板書設計: 9 動物需要食物 攝取食物的方式 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物質 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水分 對事物的需求不同,它們攝取、捕捉食物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10、動物喜歡吃什么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了解動物所需要的食物種類。 了解動物的食性,認識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區別。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動物,培養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對現象發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能通過歸納和分類的方法,區別動物的不同食性。 【教學難點】:了解動物的食性,認識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區別。 【教學準備】:植物、圖片和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池塘邊,翠鳥剛剛捕捉到了一條魚,正站在樹枝上歇息。翠鳥吃魚的呀!它們吃不吃果子呢? 二、活動一:動物吃什么 1、介紹自己了解的動物,說說它們以什么作為主要食物 2、實地觀察常見動物的覓食情況 3、思考要了解動物以什么為食,除了觀察它們吃什么,觀察它們的糞便是否可行 4、討論并觀察 5、匯報 三、活動二:動物的食性 1、觀察周圍的動物吃什么食物 2、完成觀察記錄 3、歸納動物的食性 4、分析更多的動物的食性 5、整理、分析動物的食性 6、對動物的食性進行分類 7、匯報 8、小結 板書設計: 10 動物喜歡吃什么 動物的食性 植物 動物 植物和動物 植食性動物 肉食性動物 雜食性動物 11、動物怎樣消化食物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動物攝取食物后,會在體內對食物進行消化,并吸收營養物質,同時排出廢物 2、認識動物的體內有專門用來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物質的器官。初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體驗合作學習,愿意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推理、概括的方法分析結果,解決 問題。 2、能使用科學詞匯陳述結果。 【教學難點】:了解動物的食性,認識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區別。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在鳥類的繁殖季節,如果觀察過鳥類的育雛過程,常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親鳥除給雛鳥喂食外,還會從鳥巢中銜走一些東西。在教科書的情景中,小朋友們見到了啄木鳥親鳥從樹洞里銜了一塊東西飛了出來,而他們剮剮見到親鳥銜了果子喂雛鳥。喂完雛鳥后,它又銜了什么東西飛走了呢? 二、活動一:吃進去的食物變成了什么 1、閱讀教科書的文字,了解動物攝取食物之后是怎樣的 2、出示蠶食桑葉的圖片 3、觀察身邊的動物在攝食后的排便情況 4、做記錄并交流討論 5、匯報 三、活動二:食物在哪里被消化 1、查找資料,了解魚、青蛙等常見動物的消化過程 2、出示青蛙的消化系統示意圖 3、食物從口腔進入青蛙消化道內,然后按照食物經過的路線,認識各個消化器官的名稱和順序(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 4、認識各個消化器官的作用,從而了解食物在青蛙體內的消化、吸收的過程。 5、歸納小結: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肝臟等器官,組成了青蛙等動物的消化系統。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有用的物質被吸收,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后被排出體外。 板書設計: 11 動物怎樣消化食物 常見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主要組成部分:口腔、食道、大腸和肝臟等器官。 12、 動物需要水分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觀察狗、兔等常見動物,了解動物必須喝水的事實 通過觀察身邊的動物,以及查閱資料,認識水分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究;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動物,培養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能從具體現象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2、能運用觀察、查閱資料等方法,認識動物獲取水分的方式 【教學難點】:能從具體現象中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幾位小朋友帶著小狗在草地上玩耍。妍妍從狗籠中取出了一瓶水,問波波: “你是要給小狗喂水嗎?”觀察常見的動物是否需要喝水。 二、活動一:它們也要喝水嗎 1、播放各種動物喝水的觀察視頻 2、交流它們是否需要喝水 3、匯報 二、活動二:它們需要水分 1、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 2、交流討論各種動物對水分的需求 3、歸納 4、思考:水是通過動物的消化系統被吸收到體內的嗎? 5、討論交流 6、匯報 板書設計: 12 動物需要水分 動物攝入水分的方式不同 動物需要水分維持生存 13、動物需要空氣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動物都需要呼吸。 (2)知道常見脊椎動物的呼吸系統的組成。 (3)了解常見脊椎動物的呼吸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鯉魚(或金魚、鯽魚)的呼吸現象.了解魚在水中怎樣呼吸 2、觀察和了解更多的動物的呼吸現象,認識它們的呼吸器官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體驗合作學習,愿意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能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合理的、有證據的推斷。 學會用科學詞匯、圖示的方法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整理和分析 【教學難點】:學會用科學詞匯、圖示的方法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客廳里,幾位小朋友圍在金魚缸前。幾條金魚在魚缸里游動,魚嘴一張一合,吐著泡泡。琪琪說道:“瞧,金魚的嘴總是-張一合的!”波波覺得,金魚好像是在喝水。金魚是在喝水嗎?他們是在呼吸嗎? 二、活動一:魚在水中怎樣呼吸 1、閱讀書中的文字,了解所有動物都會呼吸 2、思考:魚是怎樣呼吸的? 3、觀察水中的魚,了解魚在水中呼吸的特點 4、討論交流 5、匯報 6、進一步觀察魚鰓的結構,清楚了解鰓的特點 7、討論交流 8、匯報 9、小結 三、活動二:其他動物怎樣呼吸 1、播放視頻 2、觀察這些動物的呼吸特點 3、了解空氣通過什么途徑進入肺中 4、討論交流 5、匯報 6、小結 板書設計: 13 動物需要空氣 脊椎動物的呼吸方式大體一致 空氣進入肺中的途徑:空氣 鼻腔 氣管 肺 14、 養分的輸送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動物的全身各個器官分布的血管 2、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心臟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樂于主動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主動與人合作,分享他人的發現,體驗合作的快樂。 【教學重點】: 1、能從具體現象的觀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學會進行模擬實驗。 【教學難點】:學會模擬實驗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在實驗桌前,四個小朋友圍在一起,桌面上擺放著青蛙、兔子等動物的知識卡片。妍妍正拿著一幅魚在食草的圖片。因為剛學過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知識,孩子們把它們聯系起來,正在議論營養物質和氧是怎樣運送到動物全身各處的。 二、活動一:密布全身腦袋血管網 1、閱讀教科書的文字,了解營養物質和氧是怎樣運送到動物全身各處的 2、播放玻璃貓魚的視頻,觀察其體內的骨骼、內臟器官和血管網 3、交流討論 4、觀察魚和兔的血液循環示意圖 5、認識血管的分布、心臟的位置、血液的流動方向,了解血液在循環系統中的“循環”的路線 6、討論交流 7、小結 三、活動二:心臟的作用 1、認識魚類心臟的大致結構 2、根據教科書設計的模擬實驗進行實驗 3、觀察現象 4、討論交流血液是如何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動的 5、思考心臟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作用 6、匯報 7、小結 板書設計: 14 養分的輸送 脊椎動物循環系統的組成: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 心臟的作用 15 、動物的運動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觀察身邊常見的一些典型動物身體的活動,了解其與動物生存的關系 2、觀察各種動物的運動器官,了解動物的一些活動是通過運動器官來完成的。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它們的運動器官也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多姿多彩的動物世界,產生觀察動物和探索自然的興趣;關注周圍的動物,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動物,培養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動物的運動器官和運動方式。 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教學難點】: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在樹枝上停棲著一只像極了枯枝的竹節蟲。琪琪好奇地問道:“這段小樹枝真奇怪,好像會動呢!”彬彬說:“這是一只蟲子吧?”因為它會動,所以這不是枯枝,可能是一只蟲子。動物都會動嗎?為什么動物要動? 二、活動一:動物為什么要動 1、播放多種動物運動的視頻 2、觀察動物身體的運動,了解其與動物生存的關系 3、思考:動物為什么要運動? 4、討論交流 5、匯報 三、活動二、動物的運動器官 1、播放各種動物運動的視頻 2、觀察它們的運動器官 3、討論交流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4、出示書中鳥和蝙蝠的插圖 5、觀察這兩種動物的飛行器官,并比較它們的異同 6、匯報 7、出示書中插圖 8、觀察比較這些動物是怎樣運動的 9、討論并匯報 10、小結 板書設計: 15 動物的運動 鳥類 蝙蝠 飛行器官 翅膀 翼手 小結: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同,它們的運動器官也不同。 16、專題探究:魚鰭的作用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探究魚鰭與與在水中運動方式的關系,認識魚鰭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觀察自然界的動物,培養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學習用比較的方法觀察動物的運動器官和運動方式。 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教學難點】: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用投影儀直接出示探究問題:鯽魚在游泳時,各種鰭有什么作用? 設計說明:這個探究問題是《水產動物》一節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學生也已經知道了鯽魚的五種鰭的名稱,所以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使學生明確任務。 (二)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假設 先將一條活魚放入玻璃缸中,采用魚缸投影活魚,讓學生仔細觀察魚在游泳時各種鰭的動作,此時學生被牢牢吸引。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魚在向前、上浮、下潛、轉彎、停留在一定水層時,胸鰭、腹鰭、背鰭、臀鰭和尾鰭分別是怎樣擺動的。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作出假設:五種鰭都能使魚體保持平衡,胸鰭、腹鰭能使魚的身體平穩地側立在水中,還有幫助魚體拐彎的作用;尾鰭是魚體前進的動力來源,并保證前進方向。 設計說明:實物投影放大,吸引住學生的眼球,激起興趣,使他們能仔細觀察。 (三)設計實驗 同學們參照技能卡,明確要確定鯽魚在游泳時各種鰭的作用,就要設法使所觀察的鰭失去原有的作用。同學們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須提醒同學們前提是不傷害魚)。最后選取大 家一致認可的方案:用繩縛住魚鰭,觀察魚體的運動情況。 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協同合作,養成熱愛動物的習慣。 (四)完成實驗 實驗用具:三只大玻璃缸、三條大小基本一致的活鯽魚、木板條、線繩 實驗過程:1在三只大玻璃缸上分別標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對三條鯽魚作如下處理:將第一條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用繩子綁在軀干上,捆綁結實,不要使線松脫。然后放入A缸的水中。為了對比,觀察一段時間后,松開線,使魚恢復自由,再觀察這時魚的游泳情況。 將第二條鯽魚的背鰭和臀鰭綁在軀干上,放入B缸的水中。 用兩片又輕又平的木片,把第三條鯽魚的尾和尾鰭夾住,用線繩將兩塊板綁緊,使魚的尾部和尾鰭不能左右擺動。放入C缸的水中。 3觀察并記錄每條鯽魚的運動情況以及身體平衡情況。 預期結果:A缸中的鯽魚能夠向前運動,但魚體翻滾,無法平衡身體,東倒西歪,有時還腹部朝上。松開線后,胸鰭和腹鰭就像船槳似的不停地劃水,使勁劃左邊的鰭,身體就向右轉,劃右邊的鰭,身體就向左轉,所以胸鰭和腹鰭既能使魚的身體平穩地側立在水中,還有幫助魚體拐彎的作用。B缸中的鯽魚游泳時,行進的路線不能保持平直,身體也有些歪斜,可見這兩種鰭對魚的身體也有平衡的作用。C缸中的鯽魚前進得非常緩慢,拐彎也很不靈活。可見魚的尾部和尾鰭對魚的游泳來說,其作用至關重要,既是動力的來源,又像船舵一樣決定著前進的方向。 設計說明:實物觀察,理性思維。 (五)得出結論:鯽魚在水中運動時,胸鰭、腹鰭能使魚的身體平穩地側立在水中,還有幫助魚體拐彎的作用;背鰭、臀鰭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尾鰭是魚體前進的動力來源,并保證前進方向。 第三單元 運動和力 17、車動了嗎? 【教學目標】: 通過生活經驗,讓學生感知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需要選擇其他物體作參照。 【教學重點】: 感知判斷物體是否運動需要選擇其他物體作參照 【教學難點】: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小芳和小蘭坐公車去動物園玩,小芳說:“我怎么沒有感覺車已經開了?”小蘭卻說:“車站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的車開了。”為什么她們一個人說車沒開,一個人說車開了?引出疑惑,車動了嗎? 活動一:以什么作參照 在平穩行使的車上,當以車外的線路牌作參照時,你能感覺車在運動嗎?如果不看車外,而且以車內的線路牌作參照,你能感覺車在運動嗎?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討論發言。 以生活中的體驗讓學生回憶乘坐火車時,怎么知道火車動了?乘坐電梯時,怎樣知道電梯運行了? 從而引導學生明確:要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先要選擇其他物體作參照。 活動二、哪些物體發生了運動 出示課本第45頁的圖片,讓學生比較兩幅圖,哪些物體發生了運動?判斷依據是什么? 板書設計: 17車動了嗎? 以車內物體為參照物,車沒動 以車外物體為參照物,車動了 18、運動的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有滑動、滾動、轉動、振動。 過程與方法: 會分析描述物體運動時同時具備的幾種運動方式。 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能夠根據物體運動時不同的運動方式將物體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觀察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從中感受分析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知道物體運動的方式有滑動、滾動、轉動、振動。 【教學難點】:能夠知道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各種運動方式的特點。 【教學準備】:課件等。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學生通過玩風車觀察風車的運動,討論:風車是怎樣運動的。 2.學生交流、匯報 3.師提問:誰來說一說風車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可能答:風車的葉片是圍繞一個中心點在做旋轉運動) 二、活動一:讓兵乓球做各種運動。 運用工具袋里的兵乓球,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讓乒乓球做出各種運動,并描述乒乓球室怎樣運動的。 活動二、了解運動的方式。 學生實驗后讓學生總結出物體運動的方式,教師用課件進一步演示各種運動的特點。 板書設計: 18運動的方式 滑動 物體運動的方式: 滾動 轉動 振動 19、運動的快與慢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定時間內觀察運動變化多少;觀察一定運動變化所用時間多少。 認識一般常見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過程與方法:通過比較的方法學會判斷物體的運動快慢,能夠根據運動方式選擇恰當的方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科學方法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借助實驗比較,明確運動快慢有兩種比較方法。 【教學準備】:小車、秒表、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學校運動會剛進行完跑步比賽,琪琪和波波在看成績公布欄的短跑成績。教師提出問題:艷艷和波波都拿了短跑的第一名。那誰跑得更快呢?有什么方法比較誰跑得更快? 驅動任務: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活動一:怎樣比較快慢。 教師組織兩個實驗,并讓學生完成課本的表格。 實驗1:測量兩輛小車行駛1米所需要的時間,比較哪輛小車運動得更快。并完成課本第48頁的實驗記錄。 實驗2:測量兩輛小車在15秒內行駛的距離,比較哪輛小車運動得更快。并完成課本第49頁的實驗記錄。 活動二、認識交通工具的速度。 通過活動一的兩個實驗,學生明白物體運動的快慢與實踐、距離是有關系。并通過圖片和視頻播放常見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小汽車、貨車、飛機的速度。 板書設計: 19運動的快與慢 距離相同,小車行駛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 時間相同,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速度越快 20、讓小車動起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推”和“拉”都能啟動小車。 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變可改變小車運動的情況。 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啟動小車。 方法與過程: 能用推的方法讓啟動、加速、轉彎。 進行“小車運動情況與拉力大小是否有關系”的探究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樂于和同學合作,共同探究實驗。 【教學重點】:能用推的方法讓啟動、加速、轉彎。 【教學難點】進行“小車運動情況與拉力大小是否有關系”的探究實驗。 【教學準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琪琪和波波在超市里選購物品,波波選了一堆食品放在地上,琪琪推著一輛購物車。教師提問:波波需要把食品放在購物車上,他讓琪琪把車推過來。琪琪要把車繞過貨架才能到波波那里,那琪琪要怎樣用力才能使小車推到目的地? 驅動任務:怎樣才讓小車啟動、加速、轉彎? 活動一:推小車 讓學生實驗操作,用推的方法,怎樣使小車實現啟動、加速、轉彎這些運動狀態的改變。 引導學生明白:改變用力的方向,小車就可以轉彎。 活動二、拉小車 按照課本的實驗操作,要多大的拉力才能使小車動起來。并思考:小車的運動情況與拉力大小有關系嗎? 板書設計 20讓小車動起來 推小車——改變力的方向 拉小車——加大力的大小 21、給小車裝上橡皮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橡皮筋被拉長時形狀改變,產生了彈力。 通過探究知道同樣的橡皮筋,在彈性范圍內,橡皮經纏繞圈數增多,產生的彈力會增大,若啟動同樣的小車,小車行駛距離會越遠。 過程與方法: 1.在實驗感受橡皮筋的彈力。 2.能利用橡皮筋的彈力讓小車動起來,并進行“橡皮筋纏繞圈數對小車運動是否影響”的探究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探究橡皮筋小車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探究知道同樣的橡皮筋,在彈性范圍內,橡皮經纏繞圈數增多,產生的彈力會增大,若啟動同樣的小車,小車行駛距離會越遠。 【教學難點】能利用橡皮筋的彈力讓小車動起來,并進行“橡皮筋纏繞圈數對小車運動是否影響”的探究實驗。 【教學準備】:橡皮筋、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 波波和彬彬未在桌子邊,討論如何讓小車自己動起來。教師提問:怎樣讓小車自己動起來? 驅動任務:裝上橡皮筋讓小車自己動起來。 活動一:用橡皮筋驅動小車運動 讓學生拉拉橡皮筋,初步感知彈力。 讓學生按照課本的圖片給小車裝上橡皮筋,轉動車輪,讓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松開時車輪就會轉動。轉動車輪時,橡皮筋被拉長,可以觀察橡皮筋從粗變細,松開車輪時,可看到橡皮筋從細變粗,同時帶動輪子,使輪子轉動。 交流匯報 活動二:橡皮筋纏繞圈數對小車運動的影響 在活動1中學生會發現纏繞橡皮筋后,有的小車行駛的距離遠,有的小車行駛的距離近,這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按課本第53頁的表格,增加橡皮筋的圈數,觀察行駛距離。 交流匯報。 四、課堂小結: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越大,小車行使得越遠。 板書設計 21給小車裝上橡皮筋 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越大,小車行使得越遠。 22、 給小車裝上風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風力越大,小車行使的距離越遠。 知道風帆的角度會影響小車的運動情況。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風力讓小車動起來。 經歷改變風力大小和風帆角度的探究實驗,能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實證意識。 【教學重點】風力越大,小車行使的距離越遠。 【教學難點】風帆的角度會影響小車的運動情況。 【教學準備】:紙風帆、小車、風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琪琪和波波正看著海上航行的帆船,教師引出疑問:風帆能利用風力為船的航行提供動力,那如果給小車裝上風帆,能不能利用風力讓小車動起來呢? 驅動任務:給小車裝上風帆,利用風力讓小車動起來。 活動一:利用風力驅動小車。 實驗:讓學生把風帆安裝在小車上,讓帆面正對著風扇,打開風扇,小車就動起來。 學生交流匯報。 活動二:改變風力。 實驗:讓學生用有三擋風力調節風扇的風力吹動小車,并記下小車行使的距離,完成第57頁的實驗記錄。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風力越大,小車行使的距離越遠。 活動三:改變風帆角度。 比較實驗:在風力不變的前提下,讓帆面正對著風扇,記錄小車行使的距離。當帆面側對車風扇時,記錄小車行使的距離。 學生討論匯報:為什么小車行使的距離不同? 教師幫助學生得出結論:風帆的角度會影響小車的運動情況,風帆正對著風吹,小車行駛的距離較遠。 板書設計 風力讓小車動起來。 風力越大,小車行使的距離越遠。 風帆的角度會影響小車的運動情況。 23、設計與制作:風帆小車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能利用風力為裝上風帆的小車運動提供動力。 知道制作風帆的材料會影響風帆小車的運動情況。 過程與方法: 能選擇適合的